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质量 > 正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6-26 】

  ◆课程编号:100536                                 

◆英文名称:The Conspectus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适用专业:本科各专业                              

◆总学时:48学时理论教学38学时实践教学8学时考试2学时                             

◆选用教材:国家统编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 

 

一、课程简介

《中国近现代史纲》课程是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一门公共思想政治理论课。它主要阐述1840年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认识中国革命的必要性、正义性、进步性,自觉继承和发扬近代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进一步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帮助学生了解近代以来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程,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增强拥护共产党的领导和接受马克思主义指导的自觉性;帮助学生了解中国人民走向以共产党为领导力量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实行改革开放和搞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不移的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帮助学生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实际,通过对有关历史进程、事件和人物的分析,进一步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和主流、本质,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不断提高学生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能力,提高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使当代大学生能够牢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及其基本经验,继承先辈们的优良传统,自觉地承担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二、课程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知识和领会:了解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同中国封建势力给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带来的深重苦难,了解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两大历史任务接续奋斗的历史,懂得新民主主义革命取代旧民主主义革命、人民共和国取代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必然性,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了解近代以来中国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而进行艰辛探索、顽强奋斗的历程及其经验教训,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懂得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了解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进程和重大意义,了解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和重大意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深刻认识坚持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意义,深刻认识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

能力目标:分析和评价: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树牢唯物史观,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方法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明确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警惕和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社会实践能力、团队能力、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能在课程实践中实地调研、参观,撰写实践报告、实践心得,或者拍摄、制作微视频;能在小组学习中承担相应角色或组织小组学习,能以口头和书面的方式进行有效沟通和交流。

(三)情感目标:政治素养和综合应用:对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能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论证。进一步树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并能结合历史和现实进行论证。坚信在党的领导下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胜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三、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治,本课程对先修课尚无要求。后续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本课程对后续的支撑意义1、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2、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领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领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重大和深远意义。3、具备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4、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持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5、具备初步的团队合作、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方式与方法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赏析法、历史分析法、互动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典研读法、致敬英雄法、融入红医精神教育。

、教学时数安排

理论课

章节

内容概要

授课形式

学时

导论

导言:大学生为什么要学习中国近现代史?

理论

2

专题一

面对近代以来的种种磨难,中华民族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理论

4

专题二

各种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理论

4

专题三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

理论

4

专题四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理论

4

专题五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如何探索和开辟的?

理论

4

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理论

4

专题七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

理论

4

专题八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如何开展的?

理论

4

专题九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开创和发展的?

理论

2

专题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理论

2

见习课8学时

考试2学时

合计

 

 

48

、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  考试   

【考核方式】 闭卷(Close-Book)

成绩评定】过程性评价(30%)+终结性评价(70%)

过程性评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情况。

终结性评价:在学期末通过考试全面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

具体成绩构成比如下所示:

评价类型

考核指标

观测点

所占比例

考核目的

过程性评价

课堂表现

考勤、答问、守纪

10%

课堂学习情况

线上学习表现

答题、看视频、讨论等

10%

线上学习情况

致敬英雄/大学生讲思政课

对英雄、理论的认识;课件的制作;语言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

10%

对历史人物和有关理论的认识情况,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终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

期末考试情况

70%

全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能力的培养情况、正确价值观的培养情况。

、教学内容概述

 

 专题一 面对近代以来的种种磨难,中华民族进行了怎样的抗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梳理分析15世纪以来中国和西方不同发展道路,在了解鸦片战争前中西方的不同国情国力基础上,探究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

能力目标:学生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历史背景、具体内容和时代意义有个清晰的了解和较为深刻的把握。

情感目标:青年学生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认同感、责任感,激发大家学习的动力和服务民族伟大复兴的积极性。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资本-帝国主义入侵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2.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失败的原因

3.近代中国历次反侵略斗争的意义

)教学内容

1.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与世界

2.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

3.反抗外国武装侵略的斗争

4.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和小组讨论。文献: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把我国建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

小组作业:讲一个抵抗外国侵略的故事。

 

 专题二 各种社会力量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为什么都没有成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出现的历史背景、发展过程和救国主张。

能力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正确分析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和历史局限。提高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专题的学习,正确认识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地主阶级洋务运动和资产阶级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与不足,进一步认识上述救国探索失败的教训和历史启示,认识到上述救国探索失败成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逻辑起点。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战争、部分清朝统治者实行的洋务运动以及资产阶级的维新变法爆发的历史背景;

2.认识中国社会各派势力对于改变中国命运的认识与行动的不断推进。

3.正确认识近代中国人民对国家出路的三次探索,澄清完全肯定或完全否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的不全面认识。

)教学内容

1.太平天国运动的起落

2.洋务运动的兴衰

3.维新运动的兴起和夭折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文献:《天朝田亩制度》、洪仁玕《资政新篇》、康有为《上清帝第二书》、梁启超《变法通议》。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三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既成功又失败了?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认同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进步性,反对和批驳历史虚无主义;掌握辛亥革命最终失败的原因;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角度认识和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

能力目标:使学生熟悉民国建立与袁世凯窃国的过程;了解辛亥革命的失败,认识到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仍然解决不了中国的独立和富强的问题,它不能不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

情感目标:增强青年学生认识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能够对辛亥革命进行正确认识和全面评价;认识资产阶级革命派中的仁人志士为了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不屈不挠的英勇献身精神。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

2.认识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与近代中国的一次伟大的历史性巨变。

3.辛亥革命的失败;

4.正确认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方案的局限性,认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让位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教学内容

1.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

2.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3.北洋军阀统治与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败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和小组讨论。文献:孙中山《<民报>发刊词>》、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习近平《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民报>与<新民丛报>辩驳之纲领》。小组讨论:收集资料,选取一个角度说明(例如政治、经济、习俗、文化等)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的影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四 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了解中国先进分子对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产生怀疑的原因,了解他们在十月革命以后怎样经过比较、探求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认识举起了马克思主义旗帜的巨大而深远的意义;了解红船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能力目标:增进学生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近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以及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重大历史意义;深化认识大革命失败的深层原因和惨痛教训。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熟知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过程、意义和局限性,认识五四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划时代意义,了解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性

2.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3.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

4.中国的先进分子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教学内容

1.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2.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

3.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文献: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习近平《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视频教学:电影《建党伟业》片段、电影《1921》片断。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五 中国革命新道路是如何探索和开辟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及其统治下的社会政治经济状况,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斗争的必要性、正义性;明晰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中国革命新道路的艰辛历程,懂得中国革命新道路“新”在哪里。

能力目标:使学生认识遵义会议实现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性转折,把握长征的意义,弘扬长征精神;理解长征胜利后,中国共产党总结历史经验。

情感目标:增进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历史和人民怎样选择、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进一步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自信。加强青年学生了解思想理论建设取得的重要成果及其产生的深远影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国民党政权的性质

2.理解土地革命战争的必要性、正义性和进步性

3.领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极端重要性 

)教学内容

1.中国共产党对革命新道路的探索知识拓展:红色卫生事业的创建和发展

2.中国革命在曲折中前进

)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和小组讨论。文献:《反对本本主义》、《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新阶段》、《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教学。小组讲述长征的动人故事

 

  专题六 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认清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懂得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第一次赢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的、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使学生认识以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意义,了解国民党以及正面战场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认识到打败日本侵略者必须实行人民战争的路线,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全民族抗战路线、纲领和方针政策,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使学生懂得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和基本经验,了解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能力目标:了解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和其在中国实行的殖民统治,了解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带来的灾难,使学生认识到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理解民族精神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和中国抗日战争在二战中的重要地位,并自觉抵制当下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以爱国主义为重点,深入进行民族精神教育。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造成的深重灾难

2.懂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抗日力量是中华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3.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地位和作用

4.懂得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必须打败、同时也是能够打败的

)教学内容

    1.日本发动企图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

    2.中国人民奋起抗击日本侵略者

    3.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

    4.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5.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阅读。文献:《论持久战》、《论联合政府》、《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视频教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七 抗战胜利后为什么国民党政权迅速崩溃?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认清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及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认识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斗争是这一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了解国民党政权的反动本质及其面临的全面危机,认识这一政权遭到广大人民的反对并迅速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能力目标:认识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执政地位的确立是人民和历史的选择。了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基本经验,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大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紧紧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抗战胜利后中国面临的时局

2.懂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真理

3.国民党政权走向崩溃的根本原因

4.人民共和国的创建和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教学内容

    1.从争取和平民主到击退国民党的军事进攻

    2.全国解放战争的发展和第二条战线的形成

    3.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团结合作 

4.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和小组讨论。文献: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小组作业:选取中国共产党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或一个事件,阐述中国共产党在此阶段的作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八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是如何开展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在了解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主义改造历程的基础上,深刻认识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是中国革命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也是中国人民的选择。通过本讲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历程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为我国以后的一切进步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了解探索中的曲折及其经验教训

能力目标:了解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中国共产党为寻找一条适合本国情况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所付出的艰辛努力,懂得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使学生铭记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作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开拓者的历史功绩。学会分析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曲折历程及其经验教训,帮助学生运用大历史观,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是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并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从而培养正确的历史观,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通过学习,通过教学,让同学们通过学习培养自己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过渡时期总路线

2.20世纪50年代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时机是否成熟

3.有中国特点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

4.社会主义是历史和人民的正确的必然性选择

5.中国共产党在1956年-1957年早期探索所取得的理论建树

6.怎样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

7.“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历史原因和教训

)教学内容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实施

    3.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4.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

5.社会主义道路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和小组讨论。文献: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案例教学。观看视频《邓小平接受法拉奇采访》,引导学生小组讨论,正确认识和评价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专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如何开创和发展的?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让大学生掌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具体时代背景和内容,并且深刻理解此会议是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历史性转折。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哪些重大历史成就。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

能力目标: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将中国具体国情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用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等马克思主义方法去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实事求是,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当代大学生正确认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意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和决心,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实践观、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自觉树立起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改革开放的起步与发展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容及其意义

3.了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对于实现中国梦的意义 

)教学内容

1.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和改革开放的起步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3.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4.在新形势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教学方式

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视频赏析法、历史分析法、互动式、探究式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经典研读法、致敬英雄法。

 

  专题十  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怎样的历史性变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本专题教学,要使学生深刻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在诸多重要领域的具体体现,深刻了解这些历史性变革是深层次和根本性的,并充分认识发生这一系列深刻变革的根本原因,深刻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历史方位的丰富内涵和伟大意义。

能力目标:准确把握党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两步走”的战略安排。准确把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十九届六中全会的会议主题和会议精神,尤其是深刻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的主题和精神,准确把握“两个确立”的极端重要意义。

情感目标:坚定大学生坚持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信心和决心,激励当代大学生满怀信心投身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拼搏。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矢志不渝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毫不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坚持“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懂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

2.掌握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历史性变革及其意义

)教学内容

1.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

3.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四)教学方式

讲授、文献研读、小组作业展示。文献:《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问答》、《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小组制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微视频,课堂选取优秀作品汇报。

 

选用教材、线上资源及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二)线上资源

线上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含授课视频总数量达160个,时长1600分钟,非视频资源26个,测验和习题总数1500.

(三)参考书目

1.《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辅导用书.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版。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

3.《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

4.《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

6.《毛泽东选集》(1-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7.《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8.《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中共出版社2016年版。

9.《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1-26卷),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10.《中国共产党简史》,本书编写组人民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年版。

11.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12.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13.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

14.李剑农:《中国近百年政治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5.张鸣:《重说中国近代史》,中国致公出版社2012年版。

16.许纪霖、陈达凯:《中国现代化史》,上海三联书店1995年版。

17.周积明:《最初的纪元:中国早期现代化研究》,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8.蒋士第:《中国近代史参考资料》,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9.杨奎松:《第一卷 断裂与延续: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949-1952)》,香港中文大学出版2008年版。

20.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21.王付昌、郭文亮:《中国近现代发展史论》,中山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上一条: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医学伦理学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