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编号:303803
◆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the Chinese National Community
◆适用专业:适用全校本科各专业。
◆总 学 时:1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16学时,均为线上教学。
一、课程简介
《概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标,全面阐述和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中华民族的起源形成和发展、古代各个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由自在到自觉的发展过程,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引导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该教材不同于传统王朝断代史与族别关系互动史,而是从中华民族整体视角出发,较全面论述各民族融聚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该教材史论结合,全面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的目标与任务,系统论述正确的中华民族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
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全体大一新生,开课时间为大一下学期,学制为一学期,授课学时为16学时,学科性质为限制性选修课。
二、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复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础理论,能分析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四个共同”,能正确把握“四对重大关系”;能概述中华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样态与特点;能列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能力目标】:学生能辨别并反对有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错误史观;学生能联系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中的过程,深刻领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要性及中国共产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与掌舵者;学生能准确认识中华民族取得的文明成就以及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增强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就是要立足中国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坚持走自己的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团结奋斗;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中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规律,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任务,自觉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素质目标】: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增强“五个认同”,树立“四个与共”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就中国心、铸造中华魂;学生能积极参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生会思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大势中规划人生蓝图,树立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高远理想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伟业贡献力量。
三、课程意义
《概论》教材的编写遵循教育规律、突出教学导向,契合青年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体现了培根铸魂、以史育人的要求,该教材的教育意义极大,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思想之后,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习近平在2020年9月举行的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纳入新疆干部教育、青少年教育、社会教育”,使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此后他又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要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特别是要从青少年教育抓起。
《概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进行编写,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贯穿全书,无论是结构还是内容,都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念,足以使本科学生学了这门课后,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
习近平在2014年5月举行的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四个认同”。他强调必须“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2015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试行)》进一步提出:“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进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的“五个认同”。可见,增强“五个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要任务之一。
《概论》以丰富的资料阐释“五个认同”对维护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教材指出,当前一些错误思潮仍影响学术界。有些人“割裂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抹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连续性和实体性,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把少数民族外化于中华民族,误导各族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国家观与民族观”。这些错误思潮严重影响“五个认同”。该教材以大量的事实,一是充分论证历史上的中华民族是实体,不是“想象的共同体”,古今各民族均属中华民族;二是系统阐述历史上各民族的“中国”认同,无论统一还是分治时期,各民族均认同“中国”。例如该教材以丰富的资料阐述古代多数北方民族共奉“中国”之号,共行“中国之法”。因此,该教材有利于各民族青少年增强“五个认同”。该教材也指出:“强化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构筑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
(三)有利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概论》有利于进一步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进一步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教材编者分时期系统阐述中原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民族共同交流的语言文字,阐述了历史上中原主流语言文字不仅是汉族的语言文字,而且是大多数民族的通用语言文字,阐述历史上的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主动提倡学习和掌握通用语言文字。共同的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纽带,是强化中华民族认同的关键要素,也是加强当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因素。
该教材编者以大量证据说明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指出“各族人民越是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先进文化,越能拥有更充分的就业机会、更宽广的发展舞台、更美好的生活前景”,并指出必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以语言相通促进心灵相通、命运相通”。
(四)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概论》是一部全面阐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教材,是全面阐释中华民族历史是不断“交融一体”的教材。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并指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秦代以来,“历经几次民族大融合,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开拓着脚下的土地”。
该教材以丰富的史料,系统阐释历史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面论证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一体的历史,指出“中国历史上,既有漫长的统一时期,也有时间不短的分裂时期。统一时期,族群大融合固然不断走向深化;分裂时期,族群大融合也从未停止,甚至范围更广。每一次分裂后的重新统一,总能在更广的基础上进行更深的融合”。历史上有许多少数民族统治者提倡民族融合并主动融合。没有历史上的各民族大融合,中华民族不可能形成,我国也可能早就像欧洲那样分裂成众多的国家了。
通过学习这部教材,本科生可以认识到历史上各民族是如何相互融合,如何相互通婚,如何交融一体,如何交错杂居,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不可分的整体,认识到中华各民族在血缘和文化上是不可分的,从而可以达到加强当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目的。
(五)有利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的主流核心价值观是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历史上的中原地区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的“中国”认同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教材系统阐述历史上中原主流核心价值观对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论述了历史上无论汉族统治者还是少数民族统治者,均以中原主流核心价值观作为全国各民族的共同价值观。例如,元朝和清朝统治者把中原的主流文化作为全中国的正统文化,尊崇儒家思想和价值观,其重视程度甚至超过历朝。如元武宗加封孔子尊号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是孔子当时最高的封号。清朝统治者也一样尊奉儒学和孔子,清顺治二年,世祖福临加尊孔子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该教材通过全面阐述历史上主流核心价值观对于中华民族形成的作用,有利于全国各族群众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对狭隘的、过时的民族主义的价值观。
总的来说,《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以丰富的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资料,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该教材的特色鲜明: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专业性与通识性相统一、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统一、主流文化与民族文化相结合。该教材教育意义极大,一是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二是有利于增强“五个认同”,三是有利于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四是有利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五是有利于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信该教材将对各民族青少年起到重要的教育引导作用,有利于中华民族沿着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不断向前发展,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良好的社会和文化基础。
四、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
作为特色与必修的思政课程,服务于“培养可堪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各民族优秀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服务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意识形态所需的知识、能力以及素质支撑。
五、教学方式与方法
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问答法
六、教学时数安排
|
教学形式 |
课时 |
备注 |
1 |
线上教学 |
16 |
学生通过学习通进行线上学习、在线问答和自主完成在线学习 |
合计 |
16 |
|
七、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微课堂、在线学习、学习报告等
【考核方式】理论
【成绩评定】百分制;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占30%
终结性评价:占70%
具体成绩构成比如下所示:
评价类型 |
考核指标 |
观测点 |
所占比例 |
考核目的 |
过程性评价 |
考勤 |
及时参加学习情况 |
7.5% |
学习态度 |
课堂表现 |
教学互动、问答 |
7.5% |
学习、思考情况 |
课后作业 |
作业完成情况 |
7.5% |
巩固学习 |
在线学习 |
学习时长、作答情况 |
7.5% |
强化学习 |
终结性评价 |
学习报告 |
学习报告内容 |
70% |
考核对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知、情感与态度以及学习内容与专业结合情况 |
通过以上形式,达到增强学生学习知识、理论的兴趣和钻研理论的热情、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正确开展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态度、情感、能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八、教学内容概述
线上教学专题(16学时)
课程共有十六讲内容。
第一讲: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第二讲: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第三讲:文明初现与中华民族起源(史前时期);
第四讲: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第五讲: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第六讲: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
第七讲: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隋唐五代时期);
第八讲: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第九讲: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第十讲: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稳固壮大(明朝时期);
第十一讲: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第十二讲:国家转型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第十三讲: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新选择(1919-1949);
第十四讲: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第十五讲: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第十六讲: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一讲 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理论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基本概念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渊源
第四节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概念的科学内涵、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要求等内容。
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代中国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实践要求的前提下,较为深刻地理解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持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必要性、重要性;能够辨别不符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言行并自觉抵制,能够在言行上自觉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看齐,结合学习生活,多做有利于民族团结与各民族交融的事。
素质目标: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增强“五个认同”和“三个意识”。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概念的内涵、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理念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渊源和实践要求。
第二讲 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先锋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发展史的历史脉络,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深入认识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与中华民族的关系。
能力目标:能够结合中华民族发展史认识和理解“四个共同”“五个认同”;结合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历史进程解释中国共产党承担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角色和理论逻辑。
素质目标:在唯物史观基础上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在树立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同时,对各类错误史观、历史虚无主义论说进行批判和思考,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
1.地理与中华文明衍生关系;
2.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特征;
3.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解放的理论逻辑:
4.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教学难点】
1.对正确历史观与正确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概念解释与教学传播;
2.中国共产党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历史逻辑。
第三讲 史前时期: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的起源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中华文化圈
第二节华夏初立
第三节中华文明特性的基本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华民族的本土起源的依据、表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其突出特性;
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早期“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脉络的基础上,认识史前时期,中华大地的农耕、渔猎、畜牧等经济形态不断互动与演进,各区域文化不断交流与互融,各族群不断迁徙与交融,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和发展格局。
素质目标:理解史前形成的“文化中国”对“政治中国”的重要意义,正确回答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不间断地发展延续至今,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走向更大范围更多元的统一等问题。
【教学重点】
1.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何时起源;
2.早期“中华文化圈”是如何形成发展;
3.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多元一体的起源特征:
4.各区域融入早期中华文化圈的情况。
【教学难点】
1.早期中华文化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起源发展的四个阶段及其特征;
2.早期中华文化圈形成过程中各区域文化的交流互融。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演进(夏商周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夏商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孕育
第二节 西周时期:华夏共同体的发展
第三节春秋战国时期:华夏共同体的成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了解和掌握夏商周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2-3个历史事实。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辩证方法看待夏商周时期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阶段对中华民族交融发展的作用。
素质目标:能够从夏商周时期天下观、天命观的确立,引导
同学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
【教学重点】
1.夏商周时期天下秩序的内容、特点、意义;
2.中华文明的价值基础奠定:先秦时期的天下观、礼乐制、宗法制、分封制、天命观;
3.夏商周时期“蛮夷戎狄”融入华夏族的进程及其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的积极意义。
【教学难点】
1.夏商周时期华夏共同体演进的历史脉络;
2.中华民族共同体在夏商周时期发展的主线和特征。
第五讲 大一统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初步形成(秦汉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构建大一统政治秩序
第二节形成统一经济体系
第三节重塑社会生活
第四节深化文化交融格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认识大一统的制度体系、特点及其优越性;
学生能理解大一统体系下的藩属体系与边疆治理(汉匈关系、西
域问题)。
能力目标:学生深刻认识和理解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素质目标:正确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价值观与认同。
【教学重点】
大一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制度基石;汉匈关系、西域问题的认识与理解;推广使用通用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难点】
大一统制度体系的核心及其优越性;从大一统视域全面审视汉匈关系、西域问题。
第六讲 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魏晋南北朝)
【教学内容】
第一节政权并立与政制趋同
第二节 分立政权下的经济交往
第三节社会变迁中的结构重塑
第四节动荡时期的文化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列举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认同扩大的体现;学生能复述魏晋南北朝时族群大迁徙大融合。
能力目标:学生能举例例证云冈石窟中蕴含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内涵;能对把北魏等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视作“渗透王朝”的错误史观进行分析并抵制。
素质目标:能深刻认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各族群互相涵化,共同书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重要篇章的时期。通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入华与中华民族大交融的学习,使学生明白少数民族是主动融入中华,而非被动征服。
【教学重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政制趋同的深层原因。
【教学难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大冲突与大碰撞的时期,也是大交融时期。
第七讲 华夷一体与中华民族空前繁盛(唐五代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共构政治格局
第二节 共塑经济秩序
第三节共享社会文化
第四节 唐中晚期的政治文化发展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2-3个隋唐时期民族关系发展的具体事例。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自行分析“严夷夏之防”到“无隔华夷”
族群观转变的原因:夷夏观念的转变推动唐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
素质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对整个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推动,进而理解这一时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繁盛发展时期。
【教学重点】
1.隋唐五代时期族群关系的演变和无分夷夏局面的形成;
2.突出大一统在古代达到高峰的境界,为往后中华民族共同
体的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盛唐模式。
【教学难点】
周边族群的发展如何与历史发展结合。
第八讲 共奉中国与中华民族内聚发展(辽宋夏金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竞逐“中国”正统
第二节 共享经济之利
第三节融会社会生活
第四节 融聚“中国”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列举辽宋夏金时期民族交融发展的2-3个历史事实,能够讲述这一时期的制度与文化创新。
能力目标:学生能运用小组合作方法,探索北京作为辽朝的“南京”、金朝的中都在中华民族交融发展中的表现及意义。
素质目标:学生能从辽宋夏金政权并立,共奉中国“正统”认识到“中原王朝史观”的缺陷,进而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教学重点】
1. 辽宋夏金时期,各并立政权虽“境分多国”,但“义若一家”,共尊“中国”正统,共聚“中国”版图;
2. 辽宋夏金时期,各并立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社会的互动交融,包括榷场互市、汉字之用、艺术互鉴、宗教之合;
3.辽宋夏金时期,儒家文化对各并立政权的影响及其对民族交融发展的促进作用。
【教学难点】
辽宋夏金时期,辽、宋、夏、金、高昌回鹘、大理等并立政权共奉中国的内在机制和内驱动力。
第九讲 混一南北与中华民族大统合(元朝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建一统
第二节 经济统合
第三节 胡汉一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元朝时期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和特点,增强对元朝时期中华文明特性、尤其是连续性、
包容性和创新性的认知。
能力目标:提高分析和批判征服王朝论和内亚史观的能力。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坚定中华文化自信和中华民族认同。
【教学重点】
讲清楚“崖山之后无中国”的错误本质,呈现元朝时期中华民族从“小中华”到“大中华”的样态,突出元朝在行政大区制创设、将西藏地区纳入中央管理的重要贡献。
【教学难点】
1.蒙古帝国与元朝的关系;
2.元朝的“四等人”划分中的族群因素和阶级因素。
第十讲 中外会通与中华民族稳固壮大(明朝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巩固统一政治格局
第二节 农商并举的经济形态
第三节 疏通华夷的社会风貌
第四节 互鉴交融的文化气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明朝所建立的“华夷一统”新秩序;明朝经济发展体现出的融通性;多向移民助推了多民族社会生活的交往与交融,为近现代民族分布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儒家文化逐渐浸润边疆,交融而繁荣的民族文化强化了各民族对中华文明的认同;
伊儒会通的实现,西学东渐与中学西传,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也达到了全新高度,能力目标:能够在掌握明朝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建设举措的基础上,理解明朝“温和开明,中外会通”的特点。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教学重点】
明朝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采取的促进民族交融;中华一统的举措。
【教学难点】
明元之间的正统承续与天命流转。
第十一讲 中华一家与中华民族格局底定(清前中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政治一统
第二节 经济一体
第三节 社会整合
第四节文化交融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复述土尔扈特万里东归的故事与锡伯族万里成边的故事;能分析长城撤防的意义。
能力目标:能复述清朝为中国现代疆域版图做出的贡献;能理解清朝对大一统的体认与归属;能分析清前中期基本底定中国现代疆域版图的原因;能对“新清史”这一错误史观进行批判分析。
素质目标:清前中期因地制宜实施了多元而灵活的管理制度但多元是服务于一体的,认同这一时期多元一体格局基本成型,对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的疆域、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有更具象的认知。
【教学重点】
清前中期边疆内地一体化的措施。
【教学难点】
中华民族的疆域版图自清朝后就基本稳定的原因。
第十二讲 民族危亡与中华民族意识觉醒(1840-1919)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从帝制到共和
第二节 中华民族”话语的出现
第三节 走向自觉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出现与中华民族的抗争;中华民族话语的内容;中华民族走向民族自觉的近代历程;在共同走向民族自觉的过程中社会各领域的表现。
能力目标:能够在掌握中国近代民族危机诞生的原因、内容影响的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分析中国在国家转型时期的艰难及中国人民在近代不屈抗争中塑造而成的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
素质目标: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教学重点】
1.讲清楚为什么中华民族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
2.讲清楚中西方民族国家的差异是什么。
【教学难点】
1.为何中华民族共同体在近代浴火新生,必须要建构现代国家体制;
2.从“驱逐靼虏”到“五族共和”再到“国族建构”的话语变迁的内在逻辑。
第十三讲 先锋队与中华民族新选择(1919-1949)
【教学内容】
第一节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第二节 革命新道路
第三节民国时期的民族治理及其局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马克思主义早期传播过程,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形成与中华民族新目标新任务的确立;了解与掌握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走向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大历史过程;了解民国时期民族问题与民族事务治理的过程、局限与原因。
能力目标:掌握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方向与进程的基本内容与规律:掌握在中华民族历史道路选择问题上,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作用与意义。
素质目标: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问题上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理解中华民族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者的历史必然性理解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成功领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必然性,深刻理解与认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导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教学重点】
1.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与纲领同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的关联;
2.中国共产党成为中华民族先锋队的历史必然性。
【教学难点】
中国革命新局面与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之间的关系。
第十四讲 新中国与中华民族新纪元(1949-201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重塑现代中国
第二节 建设中华民族大家庭
第三节 促进中华民族大进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够深刻认识到新中国在促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方面所做的努力及贡献。
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系统论的方法看待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民族政策的调整,比如少数民族高考加分政策。
素质目标:通过学习能够回应美西方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污名化言论,如“强制绝育”问题、“内部殖民”问题、“文化灭绝!
谬论。
【教学重点】
1.新中国成立之后,围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做的大量工作;
2.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内容、过程和意义;
3.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特点与意义。
【教学难点】
1.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华民族进入新纪元,“新”在民族领域的表现;
2.通过现实案例和具体数据,驳斥美西方针对我国新疆、西藏炮制出来的“强制绝育”“内部殖民”“强制劳动”“文化灭绝等谬论。
第十五讲 新时代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2012-)
【教学内容】
第一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挑战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思路
第三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成就
第四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路向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讲清进入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面对国内外环境,遇到的新挑战,提出的新思路,取得的新成就,选择的新路向。
能力目标:懂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民族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不断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创新发展,不断引导各族群众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素质目标:在理解党领导各族人民“五位一体”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上,对所取得的的成就诚服、信服,从更深层次增进“五个认同”,增强“三个意识”
【教学重点】
党领导人民怎样综合统筹“五位一体”,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教学难点】
如何准确把握新形势下民族问题、民族工作的特点和规律。
第十六讲 文明新路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教学内容】
第一节 百年变局与中西治理
第二节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第三节 人类文明新形态与世界文明互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表现、特点、原因;变局带来全球治理出现危机与国家认同的困境: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中国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人类文明新形态内容、价值以及世界意义。
能力目标:能够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理解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的合理性;能够比较中国和西方在多民族国家建设主张、实践上的区别。
素质目标:理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给中国和世界带来的问题与挑战,在中外比较中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教学重点】
中国提出的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理念、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系。
【教学难点】
人类文明新形态及其世界意义。
九、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目
【教材】
本书编写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民族出版社,2024 年版。
【参考书目】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至四卷),外文出版社,2014-2022 年版。
2.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精神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1年7月版。
3.中共中央统一战线工作部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编:《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学习辅导读本》,民族出版社,2022年版。
4.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求是》,2023年第 17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