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质量 > 正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来源: | 发布日期:2025-06-26 】

 ◆课程编号:400616

  1. 英文名称:General Introduction to Mao Zedong Thought and The Theory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适用专业:适用全校本科各专业。

    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6学时,实践教学12学时。

    一、课程简介

    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及实施方案精神,《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高校各专业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主干课程、核心课程。

    开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为了使我们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根据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本教材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集中阐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形成过程、主要内容、精神实质、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主题,重点阐述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系统阐述

    二、课程教学目标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既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为主体内容,又要关注重大的现实问题和学生思想实际,在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同时,不断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从而在教学目标上,体现智育与德育、教学与立德树人的有机统一。

        (一)知识目标

        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深刻领会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体系、科学内涵、基本理论、主要内容、精神实质,深刻领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尤其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从而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等等时代之问、人民之问。

       (二)能力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运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立场、基本原理、理论观点和基本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课程思政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弘扬红医精神,培育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提高拥护、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方略的自觉性,从而成为合格的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为积极投身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实践、立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三、前导课程及后续课程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开设于第四学期,前三个学期,同学们系统学习了《思想道德与法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课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知识,中国近现代发展历史有了比较全面的掌握,这对本课程的学习有很好的过度作用。

    在本课程学习完成之后,将继续过渡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中的学习,《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所学的知识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四、教学方式与方法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一门政治性、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很强的核心课程,在教学方式方法上,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联系观为哲学基础,在以课堂讲授为主渠道的前提下,根据特定的教学场景需要,综合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1.立足于打好基础,掌握基本理论。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思想精髓、精神实质,深刻认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系统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重点在于培养理论思维。学习把握理论背后的思想,思想之中的战略,以及战略之中的智慧,从而得到思想的启迪、战略的启蒙和智慧的启示。带着思考学,带着问题学,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真正贯彻历史与逻辑、理论与现实、认识与实践的统一。紧密联系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紧密结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紧密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把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主观与客观、知与行有机统一起来,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应有的贡献。

    4.坚持理论讲授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在知行合一中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5.坚持理论学习与研读原著相结合,培养大学生的理论素养。

    6. 贯彻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互动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

    五、教学时数安排

    理论课

    章节

    内容概要

    授课形式

    学时

    专题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理论

    2

    专题2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理论

    4

    专题3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理论

    6

    专题4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理论

    4

    专题5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理论

    4

    专题6

    邓小平理论

    理论

    8

    专题7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理论

    4

    专题8

    科学发展观

    理论

    4

    见习课

    章节

    内容概要

    授课形式

    学时

     

    学期初布置同学们利用周末级假期时间,以“中国这十年,我看到的变化”进行实践、走访,完成3000字的实践报告,后页附具体要求。

    实践

    12

    合计

     

     

    12

    六、课程考核与成绩评定

    【考核类型】考试

    【考核方式】闭卷

    成绩评定】百分制;过程性评价(30-40%)+终结性评价(60-70%)

    具体成绩构成比如下所示(以过程性评价占比40%为例):

    评价类型

    考核指标

    观测点

    所占比例

    考核目的

    过程性评价

    学习通

    章节练习

    10%

    学生对每一章基础知识的掌握

    社会实践

    到实践基地学习、

    社会实践报告

    10%

    学生理论联系实践,走出校园,巩固所学知识

    课堂表现

    积极参与课前展示、课堂讨论与发言

    10%

    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考勤

    旷课、迟到、早退

    10%

    学生上课积极性

    终结性评价

    期末考试

    卷面分数

    60%

    学生对本课程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

    七、教学内容概述

     专题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与理论成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了解到马克思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怎么传入中国的,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能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3)能明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进程中诞生了哪些理论成果;

    4)能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中国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2)能思考并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

    3)能思考并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之间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把握规律、追求真理、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2)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

    3)能够认同马克思主义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在中国大地上闪耀真理光芒,也只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才能救中国、发展中国,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实现中国化时代化?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相互关系;

    4.如何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结合”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提出;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科学内涵;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

    4.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及其关系;

    5.学习本课程的要求和方法。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二 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了解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能明白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

    3)能阐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4)能理解毛泽东思想的概念;

    5)能总结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

    1)能从政治的高度来思考并回答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的重大意义;

    2)能思考并回答毛泽东思想所确立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问题,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方法论意义。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识到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第一个重大理论成果;

    2)能够认同毛泽东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之先河,并为后人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3)能够认同毛泽东思想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社会条件的创造、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的奠定提供了科学指南,照亮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及其主要内容;

    2.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

    3.如何科学评价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

    (三)教学内容

    1.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2.毛泽东思想形成发展的过程;

    3.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的主要内容;

    4.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

    5.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三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依据;

    2)能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基本纲领;

    3)能说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

    4)能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5)能总结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基本经验。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带领人民大众推翻三座大山;

    2)能思考并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从“山沟沟”走向全国执政。

    3.情感目标

    1)能领悟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完整阐述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

    2)能够认同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3)能够认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3.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4.近代中国国情和两大历史任务的关联;

    5.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的推演。

    (三)教学内容

    1.近代中国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2.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实践基础;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和基本纲领;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和基本经验;

    5.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

    6.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意义。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四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

    2)能阐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3)能分别说出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三个阶段及其特征;

    4)能理解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基本确立的依据及其重大意义;

    5)能总结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及其历史经验。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

    2)能思考并回答从“一举过渡”向“同时并举”转变的原因;

    3)能思考并回答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

    4)能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

    3.情感目标

    1)能领悟到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2)能够认同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精神和探索精神;

    3)能够认同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历史必然性

    2.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基本经验

    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的依据及其重大意义;

    4.如何认识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改革的关系;

    5.新民主主义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区别。

    (三)教学内容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2.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依据;

    3.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4.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5.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6.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五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过程中取得了哪些重要的理论成果

    2)能阐述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能分别说出《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的主要内容;

    4)能理解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的关系;

    2)能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巩固发展了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

    2)能够认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时期迈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第一步;

    3)能够认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为后来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意义经验教训

    4.如何正确理解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不能相互否定”的思想。

    (三)教学内容

    1.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思想

    3.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

    4.初步探索的其他理论成果

    5.初步探索的意义和经验教训。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六 邓小平理论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2)能阐述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3)能说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4)能理解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为什么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2)能思考并回答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立时代潮头,开改革之先,推动思想解放,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吹响改革开放号角,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丰功伟绩。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同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之作;

    2)能够认同邓小平理论的指导地位;

    3)能够认同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2.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社会主义本质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的基本路线、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理论、“三步走”战略、改革开放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一国两制”等;

    3.“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4.“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教学内容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的过程;

    3.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

    4.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5.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

    7.社会主义根本任务和发展战略的理论;

    8.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9.“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10.“一国两制”与祖国统一;

    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

    12.党的建设理论;

    13.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能阐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3)能说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4)能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如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2)能思考并回答“两个先锋队”的思想;

    3)能思考并回答“党的建设伟大工程”的提出及其重大意义;

    4)能思考并回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表述的奥妙。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跨世纪发展;

    2)能够认同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是如何坚决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成功将其全面推向21世纪的;

    3)能够认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

    2.新三步走战略、全面小康战略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4.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三)教学内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条件;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过程;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观点及其内在关系;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

    5.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7.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8.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战略;

    9.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0.“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专题八 科学发展观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完成本专题学习后,学生应该能够:

    1)能明白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2)能阐述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3)能说出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4)能理解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历史地位。

    2.能力目标

    1)能思考并回答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

    2)能思考并回答我国经济在本世纪初为何保持了长达十年的超高速发展;

    3)能思考并回答在本世纪初我国民生问题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重视程度。

    3.情感目标

    1)能够认同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世纪新阶段是如何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并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2)能够认同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发展。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

    1.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主要内容;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3.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观的历史演进。

    (三)教学内容

    1.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条件;

    2.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过程;

    3.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

    4.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

    5.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6.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7.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9.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10.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11.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

    (四)教学方式

    理论讲授、多媒体教学、问题式专题化教学、学生课前展示、互动式教学等。

    八、选用教材、线上资源及参考书目

    (一)选用教材

    1.《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书编写组,高等教育出版社,20232月第8版。本教材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国家统编教材,并曾于2018年获得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特等奖。

    (二)线上资源

    通过学习通开设了线上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含授课视频总数量达44个,时长约600余分钟,非视频资源21个,测验和习题总数350道,考试题库总数600道等;

    (三)参考书目

    1.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泽东:《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泽东:《<共产党人>发刊词》,《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毛泽东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报告》,《毛泽东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8.毛泽东:《革命的转变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毛泽东:《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毛泽东文集》第6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1.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毛泽东文集》第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毛泽东文集》第8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3.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14.邓小平:《对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意见》,《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15.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结一致向前看》,《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6.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7.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18.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

    19.江泽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20.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江泽民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1.中共中央宣传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2003。

    22.胡锦涛:《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3.胡锦涛:《准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4.胡锦涛:《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发展的整个过程和各个方面》,《胡锦涛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5.中共中央宣传部:《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3。

    26.习近平:《在学习〈胡锦涛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

    27.《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28.《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一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上一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教学大纲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