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思政热点 > 正文

努力培育好民族高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发布日期:2021-03-24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党的十九大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习近平总书记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作的重要论述,为民族高校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民族高校是培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前沿阵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高校落实和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为立德树人、为未来蓄力、为民族团结发展、为民族凝心聚魂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同时,为民族高校培育新时代担当者和“五个认同”坚定信仰者,对培养青年大学生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体系,运用历史思维细心体悟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逻辑和历史启示,在学思践悟中成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坚定的信仰者、积极宣传者、模范践行者提供思想指引。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基础,是促进民族团结的必要条件,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集政治性、思想性、学理性、价值性、知识性于一体,融民族学、政治学、历史学、考古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于一炉,为民族高校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提供学理支撑和精神动力。

  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意义

  培育和创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一项严肃而重大的政治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让各民族青年大学生积极投身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征程中的基础性工程,是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题中应有之义。培育好这门课程对于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首先,通过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可以让青年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通过这门课程,把爱我中华的种子深深根植于各族青年学生心中,助推各族青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其次,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五观”教育(祖国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的同时,进一步增强青年大学生对“五个认同”学深悟透,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自觉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参与者、宣传者、践行者、捍卫者。再次,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梳理并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启示和现实意义,有助于建立完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学体系。最后,通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帮助青年大学生了解和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阐释好中华民族是历史的共同体、政治共同体、经济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社会共同体的理路,不断扩大和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和宣传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研究“综合体系”。

  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目标和方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顺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要原创性论断。坚持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是民族高校今后与未来重要的办学宗旨和目标方向,需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贯穿到课程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民族高校始终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团结在一起,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汇聚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的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课程在民族高校走深走实,需在教学内容的纵横延展上下功夫。既要有理论的洞见,又要有实践的落地,多维立体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成机理。在教育教学中既要运用历史思维,采用历史理路,客观描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在走向自觉,而后进入自信的铺展;又有对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贡献中国理论和中国智慧的深刻阐释。在教学方法上需固本培元、推陈出新,学习贯彻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第一,要学习并阐释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其中包括“五个认同”(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两个共同”(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等重要论述;第二,从历史维度梳理清楚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渊源、文化渊源、思想渊源,以及在中华大地上形成的多元一体格局。在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从而擘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大团结格局。第三,在精神文化高地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阐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养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成为构筑各民族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大增量;第四,从学术涵养上清晰界定和阐释何谓“共同体”。让青年大学生深刻体悟,共同体是由于某种能够把人们联系起来的纽带而形成的共同体,例如:共同的地缘、共同的血缘、共同的文化和共同的利益,能够分别形成地缘共同体、血缘共同体、文化共同体、经济共同体等。

  民族高校培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这门课程,为各民族大学生树立家国情怀、讲好中国故事、传承好中华文化、理解中华精神,提供了精神原动力,激发了其对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激活他们运用历史逻辑,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力行者和捍卫者,为新时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凝心聚力,画出最大同心圆。

上一条:思政“青椒”成长的三大要务
下一条:勠力同心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