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青年强,则国家强。广大青年要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大学生是青年群体中极富创造力的优秀群体,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生力军。伟大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机构成,反映了中华民族几千年自强不息的奋斗历史,映射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神写照,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和精神标识。为此,在奋斗精神上对大学生进行引导和培育,促使大学生将奋斗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把个人奋斗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联,成长为堪当时代重任的有用人才,是大学生应具备的思想道德素质之一,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亦是高校承担培养具有奋斗精神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

曾献辉博士在国家级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研究”的学术著作。通读该著作,可以发现其按照将历史逻辑与辩证逻辑相结合的研究范式,理论阐释了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系统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奋斗精神培育的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奋斗思想,以及党的历代领导人关于奋斗精神培育思想的相关论述,为研究奠定论证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不同历史时期对青年一代开展奋斗精神培育探索的历史经验,为研究提供实践价值和重要经验。通过调查研究,实证分析当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成效、现实困境和存在问题的原因,结合问题进行深层探析。在理论阐述和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应遵循“四个相结合”原则;路径上探索构建由个人、家庭、高校、社会等层面组成的“四位一体”协同培育体系,以增强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实效,提升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引导大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矢志奋斗的建功新时代。
该著作主要创新在于:其一,具有理论研究的系统性。理论阐释了奋斗精神、大学生奋斗精神和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相关概念和内涵特征。提出以“结构”形式的对大学生奋斗精神进行建构,把奋斗认知、奋斗情感、奋斗意志和奋斗行为作为个体奋斗精神的构成要素,解析四个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具有辩证性的内在关联,揭示大学生形成奋斗精神需要“知、情、意、行”的统一。其二,具有实践研究的指向性。鉴于阐明大学生奋斗精神的内在结构,从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四个维度编制问卷,将理论和实证相结合,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大学生奋斗精神及其培育问题,发现当前大学生存在奋斗认知模糊、奋斗情感淡漠、奋斗意志弱化和奋斗行为缺乏与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现状有直接联系,以此完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
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需要继续完善之处,例如:对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创新方法、课程体系建设,基于不同课程体系的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路径和举措,还需要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要求进行可行性验证,做到将问题细化和具体分析,不断在实践中发现更切实可行的培育路径和方法。总而言之,该书为日后学界对奋斗精神培育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今后更好讲述中国共产党的奋斗故事、弘扬奋斗精神提供了新思路,是值得深入研读的佳作。
(作者刘韫劼,系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