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学院动态 > 正文

歌声让“四史”课堂活起来

【来源: | 发布日期:2022-10-21 】

今年3月,学校党委书记李恭进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一道,以团体教学的方式,为全体师生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歌声中的四史”思政课,用歌声回顾党和国家艰难奋斗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就,在具有时代特征的旋律中感悟历史、展望未来,鼓舞广大青年学生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投身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而努力奋斗。

在党的二十大隆重召开之际,10月20日晚,学校党委委员、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廖志平与卢婷、蔡健伟、吴修玲、卢致苑、曾泽华五位教师一道,再度以团体教学的方式,为全体辅导员和200余名新生代表共上“歌声中的‘四史’”思政课,在歌声的旋律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鼓舞广大青年学生从“四史”中汲取奋进力量。

思政课以时间为轴,廖志平首先介绍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影响最深远的战歌——《国际歌》的创作背景和深远意义。他说,《国际歌》是全世界无产者的共同心声和革命号角,一经问世,便响彻寰宇,经久不衰。上世纪二十年代传入中国,便伴随了我国整个革命的光辉历程,鼓舞着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奋斗,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困苦,取得了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

卢婷老师讲述了“井冈山飘下来的歌声——《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中央苏区干出来的歌声——《苏区干部好作风》”“长征中磨出来的歌声——《过雪山草地》”等歌唱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歌曲背后的动人故事,并现场清唱《苏区干部好作风》。

蔡健伟老师赏析了“抗战中战出来的歌声——《黄河大合唱》”“从窑洞中飞上天的歌声——《东方红》”,讲述了毛主席和这两首歌的故事。

吴修玲老师讲述了“共和国第一首颂歌——《歌唱祖国》”“新中国第一声呐喊——《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社会主义建设第一支进行曲——《我们走在大路上》”的创作过程。当女生独唱《歌唱祖国》的歌声响起时,耳熟能详的旋律立即引发了全场大合唱。

卢致苑老师和现场观众一同欣赏了“改革开放引爆点——《在希望的田野上》”“改革开放讲述了——《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等歌曲,讲述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曾泽华老师分享了“中国梦——《走向复兴》”“永远的歌谣——《不忘初心》”“新征程新赞歌——《领航》”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强音。卢致苑、曾泽华老师现场演唱了《不忘初心》。

廖志平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经久不衰的歌声回答了我们很多疑虑,也给了我们诸多启示。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际,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捍卫“两个确立”,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心连心、手牵手,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一起向未来!作为一名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一定要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好报告要求,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用党的科学理论武装青年,用党的初心使命感召青年,做青年朋友的知心人、青年工作的热心人、青年群众的引路人,团结和鼓舞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全场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将整堂思政课推向了最高潮。

学校党委始终高度重视思政课程建设,党委主要领导亲自组织策划思政课教学改革,要求站稳立场、把准方向、坚守原则、遵守纪律,围绕“组建教学团队、研制教学专题、挖掘特色教学资源”开展问题式专题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联动改革,想方设法让思政课“立起来”“动起来”“活起来”“火起来”,把课讲深、讲实、讲透,让学生愿意听、听得懂、融得进、悟得到。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曾芳莲说,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一是要学深弄通悟透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教育教学中,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行动、化理论为德行,做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二是要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着力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着力引导青年学生立志做有理想、有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有为青年。三是要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打好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攻坚战,将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特别是要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结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上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传达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
下一条: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热议党的二十大报告